外科│麻醉與鎮靜的監控

外科

麻醉與鎮靜的監控

美國的獸醫麻醉陣痛學院(ACVAA)最近更新了新的監控指引,這些監控的概念似乎也可以帶著大家看看近年來在麻醉安全上獸醫師們的進步…

以及…在追求麻醉監控進步這件事情上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吧。

▌麻醉監控的基本需求

ℹ️ 一個專門監控的麻醉獸醫師

▌監測麻醉深度

目的: 確保麻醉達到足夠的深度同時盡可能減少麻醉相關的生理副作用

ℹ️ 反覆評估動物眼球位置、肌肉張力、反射等生理表現。

ℹ️ 監測交感神經反應的心律、呼吸頻率、血壓等跡象。

▌循環監控

目的:確認有足夠的組織灌流供應氧氣及代謝廢物的清除。

ℹ️主觀評估脈搏、CRT、心跳等相關生理數值

ℹ️ 每五分鐘測量一次血壓

ℹ️ 連續心電圖監測

ℹ️ 二氧化碳濃度

▌血氧監測

目的:確保血液中有足夠的氧含量。

ℹ️ 主觀的評估呼吸狀態及黏膜顏色

ℹ️ SpO2測定

▌換氣監測

目的:確保動物能有足夠的換氣量

ℹ️ 透過觀察麻醉機或透過聽診器等觀察動物的狀態評估

ℹ️ 透過二氧化碳的波形評估插管及呼吸狀態

▌體溫監控

目的:控制動物的體溫避免過度變化

ℹ️ 至少每15分鐘監控一次體溫,或是使用連續體溫監控的設備。

ℹ️ 若體溫降低則要進行安全的保溫設備提供保溫

▌恢復階段的評估

目的:由於動物在停止麻醉後的前三個小時的發病率及死亡風險是最高的,需要確保從麻醉到完全恢復是否安全的度過。

ℹ️ 從停止給予麻醉劑到動物能保持自己的生理狀態穩定前都需要有人持續的觀察

ℹ️ 需透過評估黏膜顏色、呼吸狀態或血氧儀器評估氧合狀態

ℹ️ 需評估心跳狀態,並對狀況不穩定的動物持續測量血壓

ℹ️ 評估胸部起伏狀態或透過聽診評估換氣功能

ℹ️ 對體溫進行基本評估

ℹ️ 進行疼痛狀態評估

ℹ️ 當動物恢復體溫正常、意識穩定且可以走動、無噁心疼痛後才可以出院

▌鎮靜狀態下的評估

ℹ️ 輕度鎮靜:在能對外界還有良好反應的狀態下仍需基本的理學評估

ℹ️ 中度鎮靜:對聽覺觸覺仍有反應但可以維持側躺時,會需要額外的評估提供氧氣、體溫及血氧等相關監控

ℹ️ 深度鎮靜:此時通常會需要額外的協助來維持呼吸道暢通、可能會需要評估進行氣管插管並監控心電圖及二氧化碳

上述這些已經是麻醉的基本監控項目,當然隨著設備的更新及人員的進步也會有更多的監控選項,如:腦電圖、麻醉劑吸入/呼出濃度監控、動脈血氧分壓、吸入氧濃度測定

這些高階的麻醉監控搭配專門的麻醉科獸醫師也能夠達到更完善且即時的麻醉監控。

這些其實也是波可這邊一直想帶給大家的東西。

我們可能沒有那麼昂貴的設備,但好好地把基礎做好做紮實,並且做好自身能力的評估其實也能夠帶給大家足夠的麻醉安全。

而這些不該因為是流浪動物或是任何的成本考量,而把安全交給家長們決定要不要付費進行。